欢迎登陆启迪星自闭症康复训练中心!
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在线留言 新浪微博
 
  首 页 关于启迪星 教育康复方案 启迪星风采 新闻中心 自闭症知识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 
新闻中心
  启迪星新闻
  自闭症形成原因
  自闭症辅导
联系我们
   
  东莞市启迪星自闭症康复训练中心
地址:东莞市虎门镇居岐村树田路112号
       (华生超市旁边)
电话:0769-33300790
联系人:13729909275(罗老师)
    13410004163(黄老师)
E_mail:365209346@qq.com
网址:http://www.zbzps.com
  点击给我留言
 
自闭症辅导  
自闭症孩子不听指令?教你做有“威慑力”的父母 
添加人:http://www.zbzps.com | 时间:2019/7/15 | 来源:恩启特教平台
听指令,是自闭症孩子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能力。

但是,你一定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:孩子根本不听指令,就算喊破了喉咙,他依然好像没听见一样。
 
自闭症孩子听不懂指令吗?
为什么老师一句话孩子就能听,而家长喊十几遍也没用?
为什么孩子有时能听懂,而有时听不懂?
什么样的指令是自闭症孩子容易接收的?
什么样的指令,才是正确的?

今天,恩启IDEA教研中心的老师,结合多年教学经验,为大家答疑解惑,一起探寻“指令”的奥秘。
 


做有“威慑力”的父母,走出指令误区
口述 | 恩启教学部
 
孩子“不听话”是让很多家长都非常头疼的一件事,但有时候,我们也要反思,是不是我们下达指令的方式不正确,孩子才不愿意听从呢?
 
今天,我们要从4个角度来解答家长的疑惑,帮助家长成为有“威严”的家长,孩子成为“听话”的孩子。
 
1
为什么准确下达指令很重要?
 
第一,准确的指令有助于孩子提炼出语言信息,抓住重点。
 
比如,当我们对孩子下达指令时,“拿杯子”的效果会比“请你帮我拿一下杯子”的效果好。前者可以让孩子准确理解语言信息,更清楚地明白我们要他干什么。
 
第二,明确的指令有助于建立刺激区辨。
 
还是以上一个指令为例,“帮我去拿一下杯子”,这条指令比较长,包含的信息比较多,孩子在听到后会不知道我们是说“帮我”还是“拿杯子”。
 
但是,两条指令的出发点都是希望他能够去拿杯子,这个指令就对应的是“拿杯子”的一个动作。所以,我们的指令是“拿杯子”时,动作是能够和指令一一对应的,孩子可以对指令形成辨别。而当你说“你帮我去拿一下杯子”时,孩子就不知道这个指令需要辨别的是哪一部分了。

因为孩子不能抓住重点,所以很难建立起刺激的区辨。
 
第三,对于早期学习者,有助于打下基础。
 
我强调的“早期学习者”是指能力相对较弱的小朋友。因为我们下达的指令大多数是动词加名词的组合,甚至有时候只有动词,有时候只有名词。例如常用的:开门、拿杯子、搬椅子、穿鞋子等都是动名词的组合。
 
对于能力比较弱的小朋友,我们通过给他下达大量的、明确的、比较有功能的指令,可以帮孩子输入许多他能够听懂的简短的单词。就像我们在学英语的时候,我们首先需要打下单词的基础,才能学习句子。对于我们的小朋友也是一样,我们给他输入大量单词的时候,就是在帮他们打好基础。
 
第四,听是为了说做准备,简短的词汇有助于小朋友仿说。
 
例如:小浩没有口语,他在出门的时候,妈妈会给他做示范,然后说“帮我开门”。但是如果妈妈说“开”或者“开门”,小朋友更有可能直接仿说出来。
 
2
发指令的时候,有哪些常见误区?
 
家长在发指令时,误区还是比较多的。
 
1、重复下指令(空指令、变动的指令)
 
这一点是比较常见的误区。

例如,小朋友下课后在操场的草坪玩耍,家长喊小朋友回家的时候会说:“过来,过来回家了,快点过来,我们要走了。”但是家长喊了一遍又一遍,小朋友却不会响应家长。
 
所以,家长不断重复下达的这些指令,我们都叫做空指令。
 
另外一个是变动的指令。

还是刚才的例子,家长最开始可能说:“过来,我们要放学走了。”但是小朋友第一次没有听,家长会接着说:“已经下课了,老师要收拾东西走了,我们要回家了。”家长会对孩子解释,尽管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,但是发出的指令却在变来变去。小朋友每一次听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,他也不理解家长到底下达的指令是哪一个。
 
这样的指令就是指变动的指令。
 
2、句子过长,过于复杂(不符合小朋友的最近发展区)
 
有时候,家长会高估小朋友的能力,下达的指令不符合小朋友现阶段的能力。
 
比如,家长对孩子说:“你帮我拿桌子上的红色杯子”,但这个时候小朋友还不能辨别桌子上面是哪里,什么是红色,或许他的名词还没有掌握好,我们就开始加入了修饰词和介词。那么这个指令就比较复杂,不符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。
 
如果我们下达的指令在小朋友的能力范围之外,他就没有办法去执行指令了。
 
3、言语辅助多于肢体辅助
 
当我们发现小朋友没有办法执行指令的时候,家长会去辅助他。

例如,家长让小朋友帮忙把杯子放到桌子上去,小朋友没有做,家长这时候就会给予辅助,会加一些修饰性的词,比如对小朋友说“帮我把杯子放到左边的白色柜子上”。
 
其实,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情况,当接收指令的人找不到某样东西时,我们可以具体描述给予辅助。但是,这个前提是我们对这些语言信息是能够执行的,所以它才能成为我们的辅助。

但对小朋友来说,家长加了很多的修饰,他是很难理解的。所以,这对孩子来说不是辅助,而是一种其他的干扰,这些干扰让小朋友无法抓住重点。
 
这种情况其实就是言语辅助多于肢体辅助,也就是肢体辅助不够。我们可以直接扶着小朋友的手,把杯子放到桌子上去就可以了,这对他来说才是适当的辅助。
 
4、不及时强化
 
当家长要小朋友去做一件事情,当他做完后,很多家长都没有去及时强化,有时候连赞美都没有。
 
例如:小朋友有时候喊爸爸,家长通常只会简单的答应一声。但是自闭症小朋友不能融入这样自然的对话,不是只要简单的答应一声,小朋友就会很高兴。家长可以略微夸张的说:“爸爸爱你”,“过来让我抱抱举高高”,“你有叫我,我要给你吃好吃的”等。我们需要给小朋友更加有效的强化,因为一些简单的行为,是没有办法强化到小朋友的。
 
或者,当我们要带小朋友出去玩时会让他穿鞋子,对于普通的小朋友,出门后的活动就是一种奖励,并不需要额外的强化。但对于自闭症小朋友,当他穿好鞋之后就需要及时强化,他执行的每一个指令都需要给予强化。只要强化及时做到了,小朋友才会养成习惯,才会更好的执行下一次的指令。
 
5、不恰当地叫孩子名字
 
很多家长会经常去叫小朋友的名字,这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误区。

这里并不是说不能叫,而是家长每次叫小朋友,经常是需要他去干什么或者训斥他。比如,“小浩你为什么把衣服弄脏了?”“小浩你为什么要玩水?”“小浩你帮我拿一下碗!”等等。
 
其实,最早期的时候,有很多老师也会犯这样的错误,就是用叫名字来获取小朋友的注意力,结果小朋友发现我每次关注你以后总是让我去做事情。
 
这就像我们上课的时候,老师一叫我名字可能就要让我们回答问题,所以我们就不愿意被叫名字。自闭症小朋友也会有一样的心情,或者下次直接就会选择不理睬。所以,当我们下指令的时候总是关联着叫名是不适当的。
 
那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叫名呢?
 
首先可以在有好事的时候叫名,之后我们再加入一些中性的指令,例如:握手、抱抱等。也就是说,不要每次叫小朋友的名字就是让他做事,或者让他做事的时候,就先叫名来获取他的注意力。
 
6、频繁地测试孩子
 
小朋友最近学会了说“阿姨拜拜”,有些家长为了炫耀孩子取得的进步,就会频繁的让孩子对其他人展示新学会的技能。到最后,小朋友不断的说“阿姨拜拜”的时候,其实他的眼神早就跑掉了。
 当自闭症小朋友好不容易掌握了一个新的技能,结果家长经常让他在生活中去展示炫耀,小朋友最后会厌烦,然后就不做了。
 
向他人炫耀孩子的进步,或者总是去测验孩子是不是还记得这个技能,也是家长常见误区之一。孩子学会的新技能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泛化,但是不要过度,要在适当的情况下去做。
 
3
指令应该如何下达才正确?
 
1、给指令前,先获得孩子的注意力
 
当孩子的眼神在飘着,我们和他说话,他肯定不会理会。从教学角度来讲,我们首先要确认他的动机在哪里,找到他想玩的玩具,他才更有可能关注到我们。
 
比如,当我很饿的时候,我的动机就在于吃饭。这个时候你如果让我去做别的事情,玩别的游戏,我肯定是不愿意的。所以,小朋友也一样,我们给指令前,要先确认小朋友的动机,并且确保他的注意力是在我们这里的。
 
2、指令清晰明了,让孩子能记住
 
我们要确保我们下达的指令,小朋友可以记住,还不是说他可以执行。例如,我们让小朋友拿椅子去操场上课,但是这句话比较长,包含的信息也很多,小朋友或许根本记不住我们说的是什么。但是,小朋友是可以单个执行每个指令的,我们说拿椅子,他可以做到,然后去操场的指令也可以执行。
 
这时候,小朋友有执行能力,但是他的听觉记忆的长度不够,记不住较长的句子,也不能够完成我们的指令。
 
3、能听懂,能执行
 
小朋友能够记住是一方面,另外就是我们下达的指令符合他的能力,他既可以听懂,也可以做到。

例如:在教学中,我们教小朋友拍手,我们需要先教他什么是拍手,他才能听懂我们下的指令。当小朋友理解拍手是什么意思后,可是他的肢体不允许他做这个动作,这个时候就是小朋友可以听懂,却执行不了。
 
我们在上精细动作的课程时,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。
 
我们让小朋友做一样的动作,小朋友能听懂模仿的指令,也能够看到老师要做的样子,但是他的手指不够灵活,做不出这样的动作。这个时候,小朋友会拿另一个手按着手指头做这样的动作给老师看。那么,这个动作对小朋友来说就比较困难,他在执行上会有难度。
 
所以,在生活中,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执行我们的指令,那么下达的指令一定要确保小朋友可以听懂后还能做到。
 
4、避免反复下指令,需要及时给予辅助
 
我们在前面提到,当小朋友没有及时执行家长的指令时,家长经常会重复下指令,那么这个时候的指令都属于空指令。还是以小朋友下课回家为例,妈妈会对小朋友喊“回家了”,但是小朋友没有听,妈妈会隔一段时间再次喊“回家了”,喊了很多次以后,小朋友依然没有执行。
 
那更好的做法应该是:妈妈在第二次喊小朋友回家后,就应该及时上去拉他回去,给予及时辅助,避免出现重复下指令、空指令的情况,做一个言出必行的有“威严”的家长。

5、让孩子进行积极的选择
 
有时候,小朋友不听我们的指令,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下的指令太负向,我们可以尝试从积极的选择开始。
 
比如,问孩子你是要吃饼干还是要出去玩?这两个选择他都很喜欢,那么他肯定很愿意去听你的指令。相对应,我们的教学都是从提要求开始介入,我们会拿小朋友喜欢的两种东西让他选择,你要车还是要苹果?小朋友可能会选择某一样,也就是小朋友是会听我们话的。
 
为什么他会听话?因为我们做了他很喜欢的事情,我们所有的选择都是他很喜欢的,这样就是比较积极的选择。
 
6、让服从指令成为既定事实
 
另外,将指令搭配顺势的行为,让服从指令成为既定的事实也很重要。
 
老师在初期教学的时候,或者是新手家长下指令的时候,这一点是比较重要的。就是指我们下完指令后,小朋友就会去做这个事情。我们不妨可以在看到小朋友马上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及时的把下指令的声音搭进去。
 
例如,小龙很喜欢将装饰品插在沙盘里,所以我每次都拿着装饰品对他说“拿着”,小龙就会很快的接过来,为什么会拿着?是因为他喜欢这个东西,但看起来却像我在给他提要求,我把主动权握在了手里,而不是他伸手抢到的。
 
小龙拿到装饰品以后,我会知道他的下一步就会把装饰品插在沙盘中,所以在他插之前,我就会及时的对他说“插上”。但这不是我让他插上的,他有这样做的动机,但是我把我的声音配在了他的行为里面,潜移默化地让他在我的指令下去做一些动作。
 
在初期,我们做的都是他喜欢的,逐渐可以泛化到一些中性的指令。
 
7、让孩子进行强迫选择
 
让孩子进行强迫的选择与积极选择其实是相对的,而强迫选择就前进了一步。有时候,我们让小朋友做一件他不愿意做的事情,就需要用到这个办法。
 
例如:我的一个学生生病后,妈妈让他喝药,但是他哭着不喝。这位妈妈就抱着孩子进来找我,我会问小朋友:“你是让妈妈抱着喝药还是坐下来喝药?”我没有给他不喝的选择,但我又给了他选择的空间,而这个空间是相对比较窄的,从而可以让小朋友跟着我们的思路走。
 
8、提供辅助,保证孩子执行你的指令
 
当小朋友不能完成指令的时候,我们就要及时的给予他肢体辅助,避免我们的指令变成空指令。
 
这种情况包括两种:第一种是孩子的能力不够,第二种是当小朋友不想做的时候,这两种情况我们都要及时给予辅助。
 
例如,一个孩子有一次抢了我的玩具,我会对他说:“还给我”,但是小朋友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,当我第二次说:“还给我”的时候,就会有老师扶着小朋友的手完成动作。这样我们的指令没有失效,但是他的反应可能是需要在辅助下完成。
 
同时,我们也要去考虑,是小朋友没有动机吗?是我的指令太难了吗?下次就要及时调整。如果我们的指令合宜合景,小朋友没有做,那就应该给予辅助,如果小朋友不会,那我们就要去教他,也是要及时辅助的。
 
9、在孩子完成指令后,要强化孩子执行指令的行为
 
当小朋友完成指令后,我们要及时给他强化。

例如,我们让小朋友帮忙拿鞋子,完成后我们可以对他说:“宝贝好棒啊,谢谢你帮我拿鞋子,你真能干!”这样的赞美,也可以给他一个抱抱,或者给他挠挠痒痒,甚至也可以奖励他一些强化物品。让小朋友知道执行指令后,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。
 
当然,我们的强化是要有变动的,我们不能每次都给小朋友奖励。在初期,或者发出一些新指令的时候,需要及时强化。之后,我们可以不定期的给小朋友奖励,让小朋友可以更好地维持行为。
 
4
为什么孩子总是“不听话”?
 
1、成人阻碍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天性
 
小孩子很好奇,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很多,看到新鲜东西都会去碰一碰、摸一摸、闻一闻、把玩一下。其实,他们是在通过这些活动把感官上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大脑,从而对这些从未见识过的东西产生一定的理解。
 
但从成人的角度来看,小朋友很多时候的动作是不安全的,所以家长经常会阻止孩子的一些行为,这就产生了指令。
 
孩子自身的行为是以想要了解的欲望为动力来支持的,但听从父母的指令不要去做却没有自然动力。所以在这两者之间,孩子会自然地选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,从而也就成为了家长们常说的“不听话”的行为。
 
像这样情况下家长应该怎么办?
 
在教学过程中,我们更多的是强调小朋友要做什么,而不是不要做什么。例如,小朋友玩插座,我们不能说:“你不要玩这个”,可以说:“要离那个东西远一点”。小朋友可能会把一些小的石子塞到鼻孔,我们经常会阻止他说:“你不要把东西塞到鼻孔里”,那我们可以告诉他:“这个东西你可以拿到手上玩”。
 
2、听从指令的学习会让孩子感到困难
 
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听指令的过程,但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孩子还不会的内容,所以孩子会觉得困难,会想逃避,“不听话”的行为就自然发生了。
 
这个时候,如果家长为了避免孩子的行为问题而没有坚持让孩子“听话(做任务)”,不听话的行为也就被强化了。
 
3、“听话”的行为难以得到自然强化
 
举个例子,我们让普通小朋友去洗手,他会知道洗完手以后就可以吃好吃的,这就是一个自然的强化。但是自闭症小朋友,因为洗手就要花很大的努力来完成,而且洗手和吃好吃的也不能联想到一起,所以就缺少这样自然的强化,所以小朋友就会很难听从我们的指令。
 
我们可以通过做好视觉提示,例如:通过卡片展示,洗手-吃饭之间建立起联系,通过这种方式对小朋友进行强化。
 
4、“看人下菜碟”
 
家长在开始的时候,发出的指令没有让小朋友必须执行,后来,小朋友会发现,爸爸妈妈的指令自己做不做都可以,所以他就会选择不听指令。
 
而小朋友接触到老师的时候,老师通常都会严格要求小朋友完成指令,当小朋友发现自己以往在家长身上的“招数”不太好用时,通常都会选择听从老师的指令。所以,小朋友也是会“看人下菜碟”的,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不听家长的却会听老师指令的原因。
 
某一天,家长忽然认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,但是长期累积的强化历史,是很难改变的。而且很多时候,孩子一哭闹,家长很容易就会放弃。
 
遇到这种情况,家长首先要有改变的决心,下指令后一定要孩子完成,适当的时候给予辅助,并在完成后及时奖励强化。
 

关注这些指令上的细节,我们都可以成为“有威严”的家长!

自闭症孩子不听指令?教你做有“威慑力”的父母 - 启迪星自闭症康复训练中心
关于启迪星 | 联系我们 | 网站地图 |  新浪微博 | 在线留言 | 站长统计
版权所有:东莞市启迪星自闭症康复训练中心    地址:东莞市虎门镇居岐村树田路112号(华生超市旁边) 版权所有
粤ICP备13017561号     技术支持:众智网络   
友情连接 塑料栈板  东莞自闭症培训  东莞临时工  功能性面料  东莞劳务派遣  做网站公司  办公用品租赁  东莞VI设计  PC再生料  导热硅胶片